close

除了你我自身以外,身邊還有什麼是Made in taiwan的咧?

 

最近陪著家裡去添購中元普渡的東西,赫然發現,賣場裡除了大多食品以外,其他的所有商品,幾乎都是made in china,來自中國的。但是我用了「赫然發現」這字眼,其實也是在嘲笑著自己的後知後覺,多久以來,中國的商品早就悄悄爬上了賣場的貨架,也侵入了我們的餐桌,但就因為消費者的麻木不覺,當回過頭時,眼前也已經是中國商品翻天覆地所佔領的領地了。

 

我並不是想要指責中國商品的劣等,但是因為在勞力密集下的製程,缺乏品管,甚至缺乏了商業間的良心道德之下,也才會有「黑心系列商品」的強打銷售,而且還是密集曝光在各大賣場。也許到目前為止,「黑心系列商品」都還用不壞、吃不死,但也難保還會不會有下一次的電視機爆炸或是毒奶粉外流之類的事件。

 

中國的商品逐年的出口量越來越高,因為勞工低廉而快速提高了生產力,就資本主義的說法,商品就是獲利的最高標準,因此所有中國製造的商品也立刻佔領了世界上各個開發國家的貨架上,曾經有本書「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1604,也就是在反映著全球經濟市場結構的改變,而讓中國有著繼續攀升的出口率,和賺取更多的外匯。

 

當然,全球經濟市場結構的改變,已經是遏不可止的趨勢,曾經三十年前台灣也是具有這樣優勢的國家,大量生產製造,也為了我們註寫下了台灣的「經濟奇蹟」。但時不我予,如今的改變卻對台灣造成銳不可擋的衝擊。

 

在大量產業都出走的時候,台灣還是有些固執的人,硬挺挺地依舊在生產著各式的商品,盡管就成本上的負荷已經是赤字連連,但是堅持了好的技藝傳承,也彰顯了優良的品質。許多年以前,「made in taiwan」這字眼,幾次成為了好萊塢電影的挖苦笑話,但若干年以後,失去了便宜且大量的生產優勢,轉而形成對於品質的鑽研與堅持。從電子用品、生活用品,甚至是農產品依然有令人驕傲的研發與生產。

 

然而生產者的堅持,是需要被注目被照顧到的,連年的虧損,最後的下場不是遷廠西進,就是關門大吉。對我個人來說,消費也正是支持這些台灣廠商最有力的後盾,也許都是一條毛巾,但是我可以選擇來自雲林虎尾的毛巾;也許是一罐洗髮精,我也可以選擇設廠在新竹湖口的產品;如果一件T恤上的領標注明了made in taiwan」,也是另一種的名牌加持。

 

今年的八八風災以後,相繼影響到了農產品的生產,看著泡爛的葉菜,看著掉落

滿地卻結實飽滿的水果,農民經年所滴下的汗水,也這樣逆流成了臉上縱橫的老淚,搶救僅存的收穫,已經是最後的垂死掙扎,之後擺在水果攤前的水果作物等,也不過就是換來了這運輸來回的一趟油錢罷了。

 

但是,如果這最後一筆的油錢都沒辦法取得收支的平衡,則接下來,這些農民們還能靠著些什麼賴以維生,也許有人會說,政府會有損失農作物的補助,但這也不過是一時的貼補。當政府在決定了加入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就著兩岸平等的關稅協定,會不會對農民隱藏著劇烈的影響?在扁政府時期,休耕換作已經是對農民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更難保在簽訂了ECFA之後,前景似乎還是會像現下所說的美好咧?

 

政府的決策,小老百姓也只能眼巴巴等期待會有更好的局面,但就現今來看,能好好地幫上農民的作法,也就是用購買行為鼓勵農民的生產。站在水果攤前,紅紅黃黃,好不繽紛多彩,誘人的天然香氣,也讓人食指大動。因為交通的便捷與冷藏技術的精進,我們可以同時間,看到來自美國的李子、柳橙,來自智利的櫻桃,紐西蘭的奇異果和日本的桃子與蘋果,儼然就是個水果的聯合國。

 

其實不購買外來的農產品並不代表是那些產品的劣等,但就支持台灣農產品的立場,我們多買一斤柳丁,可以讓農家吃得飽足一點;我買多選了一串香蕉,可以讓農家子弟減輕一些學費上的壓力;我們多挑了一顆鳳梨,也可以讓農民獲得多一點整建家園的經費。消費者的購買支持,似乎也不用理會太多的政治口水,就是直接地反饋在農民身上,這還是比較具體的作法。

 

披上了「愛台灣」的口號,實在來得有點沉重,但在消費之前,多花點時間,注意產品的製造地,支持一下台灣農民或製造者的產品,金錢上實質的支持,才會是他們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中元普渡也快到了,當我們在大量消費的同時,稍稍再多放一份心力在「made in taiwan」這吧!

如果,你也支持這想法的話,就幫忙推一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clai 的頭像
    marclai

    賴馬克 在飛

    marc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