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偷閒在haast小鎮多一天,其實也不是有特殊景點或是活動之類的,單純就是腳酸想偷懶而已,我在之前已經說過了很多次的態度,「這是在旅行,不是在趕路」,當場就把偷懶這件事給正名化了。


很多走過接下來路程的朋友,都嚴重地警告,那是一段又沒訊號,路也起伏不平,甚至三不五時會下場暴雨的地區。因此,我就把這段路,當作是我旅行的期末考吧。


台灣男兒是沒在怕的啦,衝啊!!


離開了人煙頗多的haast,跨過大橋之後就要前進荒涼的溫帶雨林地區了。




從haast 到冰河區,一共一百多公里的範圍,是世界溫帶雨林的遺產保護地區,因此沿路上才會沒有任何的手機訊號,更別說是一根根插在路邊的電線杆了。這反而讓我驚覺到了,要是在途中發生了什麼狀況,可真的就是求助無援,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路過的車輛伸出援手囉。





說得虛榮一些,在世界遺產上騎車,真是有點難能可貴的愉快,儘管爬坡下坡也已經是常態了,但是在週遭都還是維持的一萬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狀態,連空氣聞起來都還會有些草履蟲或是藍綠藻曾經活動過的味道,不過,別問我那是什麼樣的味道,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啊。(也許,根本也沒味道,就我自己在瞎想喇賽而已)




朋友都說這段路,上下坡很多,騎起來會比較吃力,但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對於爬坡內化在自己的生活裡,還是已經麻木了,反正看到上坡,就悶的頭上囉,音樂聽著,兩腳踩著,一公尺一公尺前進,也是有到達頂端的時候。


已經騎遍了大半個南島,沿路的高山或是平地,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冰蝕湖,但就我看來各個的湖光景色也真的差不了多少,不過就氣候與陽光的變化,而有分別不同視覺感動。


旅客之於湖,不過就是過路風景;但是當地居民之於湖,那可以就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不管是釣魚、泛舟、游泳、水上活動,以及水邊的露營、野餐和發呆都與湖的息息相關,他們不僅僅是享受它,同時間,也是在維護它,照顧它。


台灣一度很流行「親水」這名詞,其實就凸顯了我們生活和水之間的淺薄關係,需要特別去建構這樣的牽連,也許是生活空間的局限,也讓著這樣的「親水」關係,顯得有些遙不可及。但近年來,休閒生活的進步,大家也相繼地往大自然,有山有水的地方相湧而去。


往山裡走的,就是享受森林浴步道,或住偏遠民宿,靠水裡去的,就是溯溪或是泡溫泉,但是,我們好像真的就僅止在享受的階段,因此才有接踵而來的濫採和濫墾,挖通更多的水道提供源源不絕的溫泉;理平更多的山坡地換來一間間高貴風雅的歐式民宿,大自然千千萬萬年以來都是這樣的樣貌,滿山遍野的樹種和縱橫蔓延的水道,但是,我們似乎只懂得用「加法」去適應自然,但是未經規劃的「加法」反而是種人為的破壞,但是怎樣有規劃的「加法」或是換種方式的「減法」,應該是政府機關和民間大眾應該多想想的吧,尤其是在「八八水災」之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c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